汽车在兰州通往新疆的312国道上奔驰。正值7月上旬,时而见到茂盛的林木瓜果和麦浪翻滚的绿洲,时而见到在植被稀疏的荒漠中游动着的成群的牛羊和骆驼;那跟柏油公路或平行或交叉的逶迤曲折的汉长城、明长城依稀可辨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轮廓分明有三条线:一条是南部绵延千里的祁连山,一条是北部的沙漠,中间是大大小小数百个绿洲。有趣的是,人们形象地把南部的祁连山森林线称做“生命线”,把北部的沙漠线称做“死亡线”,把中部的绿洲称为“富饶线”。被誉称为“金张掖”、“银武威”的众多城镇像一粒粒明珠镶嵌在绿洲中间。
祁连山的生态保护问题,本报去年曾发表过一篇通讯。目睹眼前的“死亡线”,我们不得不再次发出呼吁:保护祁连山,迫在眉睫!
明代的陈咏祁连山诗云:“马上望祁连,奇峰高接天。……四时积雪明,六月飞霜寒。欣喜炎雪消,潺潺灌入田。可以代雨泽,可以资流泉……”河西民谚曰:山上一片林,山下数眼泉,砍了山上乔和灌,旱了山下米粮川。古人的诗文和民谚,生动地阐明了有“绿色水库”之称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巨大生态功能。
7月10日,我们驱车来到设在“金张掖”的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,该局同志介绍说,祁连山是我国著名的高大山地之一。由于祁连山地理位置独特,是青藏、蒙新、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带,所以自然环境的地域变化很大,自然植被垂直分布显著,自然资源丰富,动植物种类繁多,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生物种源库和物种遗传基因库。这里生存着1000余种高等植物和近300种脊椎动物、100多种鸟类。祁连山对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,特别是它的水涵养林,有着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、调节气候、调蓄高山冰雪融水及大气降水等功能,是河西内陆河贮水的中心,是河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命脉。可以说,没有祁连山,就没有闻名遐迩的走廊绿洲,更谈不上河西商品粮基地。
祁连山保护区的现状如何呢?在管理局一位同志的引导下,我们走进了林区。据介绍,保护区内共设有22个自然保护站、149个护林站、2个木材检查站和15个林区派出所。在距312国道以南约50公里的西水保护站,我们见到大片的森林和草山牧场呈犬牙交错状,牧民们赶着一群群牛羊在林区放牧。虽然这里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范围,但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的牧民们也有“草场证”,形成了林区和草场“一地两证”的现象,林地与草场权属重叠。因此,大量林地尤其是灌木林被牲畜践踏退化,很多草地被牛羊吃光。特别是到了冬季,大雪覆盖,牲口吃不上草就啃树皮,吃低矮的灌木。据统计,保护区内生活着藏、蒙古、裕固、回、土等16个少数民族,加上周边的60多个乡(镇)近50万人,大批进入自然保护区内开矿、采石、采金、放牧、砍柴等,形成了农、林、牧的尖锐矛盾,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。
西水保护站站长告诉记者,祁连山目前面临着“五推进”、“五减少”,即:荒漠化向农业区推进,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,牧业区向林业区推进,雪线向山峰推进,污染向河流推进,由此导致植被覆盖减少,森林面积减少,降雨量减少,径流量减少,冰川储量减少。具体地说,就是:林线后移——林地面积由50年代初的519万亩减至目前的212.8万亩;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初的22.4%降低到现在的14.4%;浅山区近70公里范围内森林已荡然无存,残留的森林已退缩远山地带,并呈不连续的块状分布;水土流失严重——据不完全统计,祁连山区毁林开荒面积近百万亩;山区载畜量由50年代的70余万头(只)发展到现在的180万头(只),水源涵养林中的489万亩灌木林和稀疏林被作为草场放牧;冰川雪线退缩,水资源危机——祁连山有冰川2194条,每年补给河川的融水10亿立方米,由于雪线年均后退12.5至22.5米,使发源于祁连山的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,出山径流量从50年代的78.55亿立方米,减少到现在的65亿立方米;风蚀沙害严重,荒漠化加剧——由于降雨量减少,内陆河出山径流量不足,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步步进逼,风沙线平均每年前移8至10米,致使大片农田荒漠化,600多个村镇面临被流沙埋压的威胁。